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介紹
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現代醫學影像必備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從事臨床影像檢查、診斷與治療技術工作的高級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該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醫學影像學的基本理論知識,接受常規放射學、CT、核磁共振、超聲醫學、DSA、核醫學等操作技能的基本訓練,具有以影像診斷學和介入醫學作為手段,進行診治疾病的能力。
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培養目標
1.掌握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電子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2.掌握醫學影像學范疇內各項技術(包括常規放射學、CT、核磁共振、DSA、超聲醫學、核醫學、介入醫學等)及計算機的基本理論和操作技能
3.具有運用各種影像診斷技術進行疾病診斷的能力
4.熟悉有關放射防護的方針、政策和方法,熟悉相關的醫學倫理學
5.了解醫學影像學各專業分支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
醫學影像技術專業課程介紹
醫學影像學
醫學影像學Medical Imaging,是研究借助于某種介質(如X射線、電磁場、超聲波等)與人體相互作用,把人體內部組織器官結構、密度以影像方式表現出來,供診斷醫師根據影像提供的信息進行判斷,從而對人體健康狀況進行評價的一門科學,包括醫學成像系統和醫學圖像處理兩方面相對獨立的研究方向。醫學成像又稱鹵化銀成像,因為從前的菲林(膠卷)是用感光材料鹵化銀化學感光物成像的。
診斷學
診斷學:是運用醫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對疾病進行診斷的一門學科。
地位:從基礎學科過渡到臨床醫學各學科的橋梁課;
作用:臨床各專業學科(外科學、內科學、婦產科、兒科、五官科等)的重要基礎;
從醫生入門-------到終身的應用。
診斷學的內容
1 問診:通過醫生與患者進行提問與回答了解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這一過程又叫病史采集(history taking),通過病史采集可以獲得病人的癥狀。
2 體格檢查(physical examination):是醫生用自己的感官或傳統的輔助器具(聽診器、叩診錘、血壓計、體溫計等)對患者進行系統的觀察和檢查,揭示機體正常和異常征象的臨床診斷方法。
3 實驗室檢查(laboratory examination) 通過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等實驗室方法對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細胞取樣和組織標本等進行檢查,從而獲得病原學、病理形態學或器官功能狀態等資料,結合病史、臨床癥狀和體征進行全面分析的診斷方法。
4 輔助檢查(assistant examination) 如心電圖、肺功能等
介入放射學
介入放射學(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一詞由Margulis于1967年首次提出。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后期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邊緣性學科。它是在醫學影像設備的引導下,以影像診斷學和臨床診斷學為基礎,結合臨床治療學原理,利用導管、導絲等器材對各種疾病進行診斷及治療的一系列技術。即:在影像醫學(X線、超聲、CT、MRI)的引導下,通過經皮穿刺途徑或通過人體原有孔道,將特制的導管或器械插至病變部位進行診斷性造影和治療的學科?;蚪M織采集,進行細胞學細菌學及生化檢查。